赤潮藻被喻為“紅色幽靈”,國際上也稱其為“有害藻華”,它是海洋中某一種或某幾種浮游生物在一定環境條件下爆發性繁殖或高度聚集,引起海水變色,影響和危害其它海洋生物正常生存的災害性海洋生態異?,F象。赤潮爆發時,因赤潮生物種類和數量的不同,海水可呈現紅、黃、綠等不同顏色。國內外大量研究表明,海洋浮游藻是引發赤潮的主要生物,在全世界4000多種海洋浮游藻中有260多種能形成赤潮,其中有70多種能產生毒素。他們分泌的毒素有些可直接導致海洋生物大量死亡,有些甚至可以通過食物鏈傳遞,造成人類食物中毒。
海水受到污染,得到大量有機物,營養鹽過剩,溫度、陽光適宜等,某些藻類會突然大量繁殖,使海水變色,發生赤潮。能引發赤潮的藻類稱為“赤潮藻”。這些藻類分別隸屬于藍藻門、綠藻門、裸藻門、金藻門、黃藻門、硅藻門、甲藻門、隱藻門等8個門類。
有害赤潮(Harmful Algal Blooms, HAB)藻毒素是由海洋微藻產生的一類特殊生物活性物質的總稱。在大約5000多種海洋微藻中,能夠形成赤潮的微藻大約有300種左右,而其中30-40種被證實含有毒素。赤潮藻類毒素在結構上差別很大。既有簡單的氨基酸類物質,也有復雜的多醚類化合物。由于大部分毒素最早是從攝食有毒微藻的貝類和魚類體內發現的,因此這些毒素往往被稱作貝毒或魚毒。根據致人中毒的癥狀可以將赤潮藻毒素分為五大類:麻痹性貝毒(Paralytic Shellfish Poisoning, PSP), 腹瀉性貝毒(Diarrhetic Shellfish Poisoning, DSP), 記憶缺失性貝毒(Amnesic Shellfish Poisoning, ASP), 神經性貝毒(Neurotoxic Shellfish Poisoning, NSP)和西加魚毒(Ciguatera Fish Poisoning, CFP)等。此外還有一類微藻產生的活性物質,如各種高不飽和脂肪酸、糖酯等,由于它們主要造成養殖魚類死亡,通常被統稱為魚毒類毒素(Ichthyotoxins)。
上海光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赤潮藻藻種如下:
如有更新請訪問藻種庫開發清單